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0篇
教育   87篇
科学研究   2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自晚清新政以来,熊希龄借鉴日本等国的经验,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系列的发展民族实业的主张。其中注重实业和实业教育相结合的理念尤其可贵。  相似文献   
92.
"内圣外王"是近代学者梁启超、张东荪、冯友兰和熊十力对儒家精神实质的把握和体认。他们正是从不同的思想层面将儒家思想的精神实质概括为"内圣外王",并分别做了鞭辟入里的精彩解释和演绎,对后世儒学的研究影响极大。本文通过对他们四人的代表著作和主要见解做一简要梳理和剖析,从而说明他们是如何经由一种实践哲学的方式和理路来探讨儒家内圣外王思想的。  相似文献   
93.
所谓慈善教育思想,就是慈善观与教育观相结合的思想.熊希龄的慈善观包含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与特征:一是重视宗教,以宗教作为改造世道人心的工具;二是重人道,轻名利,尽义务,以此三者作为办理社会慈善的精神和原则;三是重视教育,以教育作为慈善事业的主要面向.熊希龄慈善教育思想的主要目标在于教养孤贫,使孤苦儿童能与富人家子弟同享教育之幸福,以培养孤贫儿童能够自食其力和成为健全国民为其特征.熊希龄的慈善教育思想内容极为丰富.但最能反映其本质特征的就是贫富均等的教育观.在熊希龄的慈善教育思想里,最为生色的还有对于婴幼教育的重视,即所谓慈幼教育.  相似文献   
94.
扬雄是西汉末年有卓越贡献的思想家、文学家和文字学家。他在文学理论上所提出的“言意观”是对先秦以来“言意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对先秦以来争辩难清的“言意关系”问题较为系统的回答。  相似文献   
95.
本认为,熊正良小说中的“红色意象”的设置原因确实与作家的职业经历和身处地域的土地色彩有关,但其却有着更为深沉而丰富的底蕴。从本透视和意象学的双重角度出发可以发现,化历史的隐喻、生命意识的跃动和命运色彩的注释是“红色意象”存在的根基;同时,它们的同构与完形也是本意指超越故事本体的主要途径。这是作家在审美方式和体技术方面比现实主义走得更远的结果。  相似文献   
96.
《逐贫赋》并非运用了拟人和想象,其中的“贫”实系西汉民俗信仰中的“贫鬼”,与此相关的民俗为“除贫”。《逐贫赋》第一次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回答了文化史上一个重大命题:当被政治的浊流冲击到社会生活的边缘以后,作为一个文化人应该以什么方式完成文化使命,实现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97.
扬雄身心观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扬雄是西汉末年重要的思想家,对于身心问题多有探讨。其身心观的重心,是对心的思维活动的探究。他常将心与思及神明、睿智联系在一起进行考察,并提出了"谋"与"辨"的概念,阐述人的抽象思维功能;他明确提出了"尚智"的命题,强调人的认知活动的巨大作用;他还评论了人的心灵方面的欲求,对人的意识的情志活动做了颇为深刻的揭示。  相似文献   
98.
扬雄、左思《蜀都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扬雄《蜀都赋》作于出蜀前的汉成帝永始二三年间,左思《蜀都赋》作于晋惠帝初(292年)左右。两赋皆以描绘蜀都为题材内容,铺陈夸张,未出汉人樊篱。但前者重在模仿相如,展示才华,为都城赋的先声;而后者重在讽谏,旨在表明主张统一,反对分裂,为都市赋的绝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